在中美进行的第四轮谈判进入马德里时,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这对经济大国的互动。与之前的关税、稀土和审计等传统议题不同,这一次,TikTok问题突然成为新的焦点。
令人意外的是,曾经一向高调的特朗普,在此次会谈前却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本身似乎更像是一个信号,暗示美方的策略正在悄然转变。而中国代表团在多轮谈判中逐渐展现出的从容应对,似乎也透露出中方在这一轮博弈中的自信。
此次会谈定于9月15日至18日举行,中方代表团在14日已提前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作为2025年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重启后的第四次正式对话,马德里不仅延续了之前“选址欧洲”的中立策略,还显示出欧洲在全球经济博弈中日益成为中美之外的重要枢纽与缓冲区。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轮谈判中,中方主动提出了新的议题,将TikTok争议纳入谈判议程。这一举动并非简单的回应美国施压,相反,中方明确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捍卫立场,要求美方不要借国家安全之名,进行不公平的市场打压。面对这一挑战,美国的反应相对低调,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至今未公开表态,而特朗普也在多次面对媒体提问时选择了沉默。
展开剩余78%特朗普政府显然意识到,以往的“极限施压”策略并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尤其是在今年7月斯德哥尔摩会谈后,尽管中方同意延长24%“对等关税”的暂停期,但在美国最为看重的金融市场开放和农业采购问题上,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更令特朗普尴尬的是,曾经强烈要求中方增加大豆进口,却因市场多元化政策将订单转向阿根廷和巴西,最终没有带来美国农民选票的支持,反而影响了中期选举的局势。
因此,特朗普的沉默更多的是一种低调操作,避免在谈判中再度失分,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在当前局势下的被动应对。
在谈判桌上,美国依旧希望通过“议题打包”的方式,寻求突破。除了TikTok问题,美方还再次提出了稀土合作、审计透明和国企监管等敏感议题。特别是在稀土领域,美方提出希望与中方建立联合采购机制,甚至讨论在西班牙建设加工设施,以缓解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如钕铁硼磁体的供应链困境。
然而,中方并未简单接受这些要求,而是提出了“有条件交换”的强硬回应。早在第三轮会谈中,中方就曾承诺,若美国放宽部分芯片出口限制,将向美国提供所需的稀土产品。而此次中方提出的新条件是:美国必须终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否则不会在稀土问题上作出让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产业链上的战略布局,也展现了更强的谈判底气。
至于关税问题,马德里会谈被视为最后的窗口期。在此前的几轮谈判中,双方已经达成了关税“休战”的协议,双方分别取消了大部分加征关税,并暂停了24%“对等关税”的部分措施。然而,马德里会谈的关键议题,就是如何最终确定这24%关税的未来走向——是继续延期,还是永久取消。
美方希望中方在农业和金融市场准入上作出更多让步,以换取剩余10%的关税取消。中方则坚持要求“对等互利”,要求美方不仅要取消关税,还要停止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和打压。这意味着,关税问题若要从“临时安排”转为正式解决,必须首先解决美方对中国产业政策的误判,而这一点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达成共识。
更值得注意的是,双方还将首次就跨境监管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美方提出要求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底稿跨境调取,并实施“对等监管”,中方则坚决反对此类侵犯主权的要求。这一讨论背后,实际上是在争夺“地缘经济主导权”,美国不仅在推动欧盟对中国加征关税,还试图联合北约国家限制华为进入5G市场,意图通过国际联动构建排华经济壁垒。
然而,中方早已采取对策。通过加快与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合作,中方正在迅速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例如,与阿根廷达成的9亿美元农产品采购协议,以及与印尼签署的新能源合作协议,都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中方在此次谈判中展现出主动塑造议题的姿态。通过将TikTok问题纳入议程,中方不仅不再回避敏感问题,反而将其作为一种战略博弈的工具,积极争取主动权。
对于特朗普而言,这种新的局面无疑充满挑战。过去他所依赖的“极限施压”策略,如今已经无法撼动中国的坚定立场。与此同时,他曾试图拉拢的盟友也开始对美国的贸易政策提出质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已警告称,如果美方继续维持高额关税,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而若全面取消关税,全球经济增速将有所回升。
虽然马德里会谈的最终结果尚未揭晓,但可以预见,中方将在制度性安排上促成缓和,在市场多元化上降低对美依赖,在议题主动性上争取主导地位。而美国,则在低调应对中步入谈判的新阶段。
发布于:天津市